国产精品免费视频网站丨日韩a毛片免费观看丨欧美日韩中文在线不卡丨欧亚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丨1000部夫妻午夜免费丨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一级无码丨日欧片内射AV影院频道丨97色伦图片 航母style倒逼中國制造產業升級
“從南海爭端到釣魚島爭端,機遇已經到來”
“一旦形成技術依賴,得到的只是低檔貨,只能跟著別人跑”
“東芝公司生產的半導體,是可以應用在導彈上的”
殲-15在“遼寧號”成功起降。“允許起飛”的手勢變身“航母style”,點燃了國人的“航母狂歡”。狂歡,并不止于這個簡單的手勢。在各國“航母競爭”背后,更是各個國家高端裝備制造業、尖端材料學等工業實力的競爭。
對于航母產業鏈中的核心技術,按照中國傳統的“以技術換市場”的路子,想換也換不來,這必然倒逼產業升級。而要抓住這樣一個機遇,只能依賴自主研發。
航母倒逼產業升級
“實際上,從南海爭端到釣魚島爭端,機遇就已經到來了。”
在中國社科院全國日本經濟學會理事白益民眼里,這樣的領土爭端作為一種強烈刺激,其實是在向國人釋放一種信號,只有提高本國軍事實力和軍工產業,才能在談判桌前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這更是一種倒逼,倒逼中國產業升級。”白益民說,航母是國民經濟產業鏈產品終端中最具綜合性的超大型產品。各國的“航母競爭”背后,不光是經濟實力,更多是高端裝備制造業、尖端材料學乃至燃料工業等的競爭。
9月25日,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號”入役。在眾人眼里,“遼寧號”過于神秘,但世界上最難以保守的秘密,莫過于航母的建造。這個“大塊頭”下潛伏的龐大產業鏈,隨即在A股市場上有所表現。
有證券界人士梳理了中國航母產業鏈的主要個股,包括造船行業的中國船舶、中船股份;材料行業中,特種鋼材和稀有金屬如HY100特鋼、鈦和稀土等,這些都是制造航母的關鍵,包括的有寶鋼股份、寶鈦股份、包鋼稀土等;必須依賴自主創新的飛機彈射器,包含東方電氣、云內動力等。
而中國重工、中國船舶、中船股份、西飛國際、哈飛股份、洪都航空、航空動力等,被認為是在航母產業鏈中受益較大的個股。這些企業中很多屬于“央企中的央企”,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國有重要骨干企業。
這樣一條涵蓋高端裝備制造、航空武器系統、動力系統、高端材料和信息系統的航母產業鏈,對國民經濟的反哺顯而易見。
“未來5年,航母產業鏈年均市場容量將達300億元。”方正證券機械行業資深研究員李儉儉表示,“瓦良格”號航母形成戰斗群所需費用約為60億美元,中國首艘自建航母戰斗群約需120億美元。至2016年,中國至少形成2個航母戰斗群,年均市場容量將達300億元。
依據國際航母造價推算,我國首艘自建航母及“瓦良格”號改建費用,共需180億美元,再加上人員培訓、燃油和航母維護費用等,預計需1500億元。
“最先進的科技成果往往首先產生于軍事領域,爾后向民用轉移,推動民用產業升級換代,航母改裝和研制尤其如此。”國防大學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姜魯鳴說,要吞下這1500億元,對船舶工業能力和裝備技術水平提出了極高要求,也對航空、動力、機械、電子、材料提出了超乎尋常的要求。
受制于人的痛
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航母用鋼,它已經成了許多國家心中的痛。
2006年4月,印度為打造自己的航母,花高價從俄羅斯進口了456噸特種用鋼,而建造一艘航母,大約需要2萬噸這樣的鋼材。
至今,全世界僅4個國家制造的鋼材能用于航母制造。美國的HY-100、HY-80這兩個型號的鋼,是制造航母的最佳鋼材。
目前,中國鋼產量世界第一,但特種鋼卻嚴重依賴進口。原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曾表示,我國裝備制造業主要在核心技術和核心部件上受制于人。核心技術主要指控制系統和軟件,核心部件主要是材料不過關。尤其是飛機起落架、高速列車車軸、軸承等抗疲勞高強鋼,核電站用耐高溫、抗輻射不銹耐熱鋼管,燃氣輪機、渦扇發動機的高溫合金葉片等材料,尚不能實現國產化。
“我們想造航母,于是拿出4000多萬美元給造船廠,修路、建船塢、蓋工房,只是等這些基礎設施都搞完了,才發現我們沒有造航母用的鋼。”軍事專家張召忠的這番話,道出了我國在張開雙臂迎接航母時的一絲無奈。
“瓦良格”號從烏克蘭運抵大連后,一直存放了三四年,就是因為中國沒有修復航母所用的鋼材。
在2003年舉行APEC會議期間,大連公安局的一位副處長曾透露,“瓦良格”號在運抵中國之前,已經十余年沒有進行過防銹處理了,中方人員檢查發現,“瓦良格”號使用的鋼,可以自然抵御海水腐蝕。
更讓人嘆服的是,軍艦為防止被磁性水雷或者磁力探測到,一般都是無磁的。但由于地球本身帶有磁場,軍艦在航行數年后必須消磁,但“瓦良格”在中國進行“體檢”時,磁力依然為零。
一位不愿具名的軍事專家說,航母的鋼板和焊接技術目前是我國急需解決的課題。
航母的外殼鋼板,需要在水里承受巨大的壓力和耐腐蝕,而航母甲板需要承受飛機起降的巨大沖擊力以及燃氣沖刷、爆炸沖擊等極端復雜的服役環境,強度級別和厚度大大高于一般船體結構鋼。而當時,中國還沒有能力生產甲板上攔阻索需要的鋼材。
“市場換技術”走不通了
由航母引發的千億級別的市場,按照傳統的發展方式,就是“以市場換技術”。
在經濟學家李才元看來,中國過去30多年,一直靠引進技術、讓出市場來發展經濟,如今“能換的都換來了”,剩下的,“想換也換不來了”。
具體而言,在傳統產業,西方還握有少數技術專利,雖不多,但都是維持高利潤的“看家本事”,不可能讓中國拿去。除此之外就是軍工、航天等,關系到國家安全的戰略產業和高科技,更不可能“換”給中國。
以發動機為例,飛機發動機以高溫、高壓、高轉速、高負荷這“四高”為技術難點,考驗的是一個國家材料工業和制造工藝最尖端的加工能力。路透社曾評論,中國搞出了核導彈,又將航天員送上了太空,但中國迄今仍未能造出一臺可靠的、高性能的飛機發動機。
“殲-15本來已經裝了國產的發動機,就是仿制的AL31(俄飛機發動機型號),但各方面性能很不令人滿意,最后又換回AL31來上艦。”最近,在熱播節目《曉說》中,超級軍迷高曉松這樣透露。
在高曉松看來,發動機是戰斗機真正的核心。一款發動機需要長期研發和資金投入,對于中國企業而言,花錢買,再解密、再仿制無疑是條捷徑,但這就形成了技術依賴。一旦發生戰爭,別人不賣給你發動機,就卡住了你的脖子。而現在,由于中國仿制能力太強,俄羅斯寧愿把最先進的戰機賣給印度,也不愿賣給中國。
今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中航工業展出了一款國產發動機模型,這款發動機將用于中國造的大飛機上。然而,環球網軍事頻道分析認為,即使中國最先進的發動機,至少和美國也有30年差距。
作為世界三大航空發動機廠家之一的羅爾斯·羅伊斯公司,它為A380生產的發動機內部最高溫度達到了太陽表面的一半,渦輪葉片的轉速也達到了2000公里/小時,這讓我國的發動機制造難以望其項背。
“而一旦形成技術依賴,也就在市場上越來越被動。如果沒有自主研發能力,得到的技術永遠都是低檔貨,只能跟著別人跑。”白益民說。
一位高鐵工程師就親身感受了這種“被動”。在一次動車啟動前的例行檢查中,他發現控制系統出現故障,只亮燈不走秒。在向總部報告后,他收到的指令是“待命”,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什么也不能做”。
后來,出故障的控制器被系統提供商西門子卸了下來,自行拿回國內去修,“我們連看的機會都沒有”。
如果不能扎實搞科研積累人才,要抓住機會仍然很難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沈驥如在央視節目中透露,中國航母上所需要的四條攔阻索,本來想向俄羅斯購買,但遭拒。
航母用攔阻索,在世界上只有美國和俄羅斯能夠制造。這種攔阻索要求非常結實,因為一架噴氣式戰斗機小的20噸大的40噸,以每小時200多公里的速度著艦,這個沖擊力要在很短的距離把戰斗機鉤住,纜索要非常細而且有韌性,造粗了就鉤不住了。
“由于沒有人愿意賣給我們,我們自己也就研究出來了。”沈驥如說。
這一細節被放大,成為航母“倒逼”中國高端制造業升級的典型案例。
“但是,如果中國企業不能扎實搞科研積累人才,要抓住這個被航母‘倒逼’的機會,仍然很難。”白益民并不樂觀。
曾在日本三井財團旗下企業工作過12年的白益民,曾深入研究過三井財團的擴張之路。
從一家服裝店起步的三井財團,明治維新后得到政府無力經營的軍工企業。這些軍工企業一旦進入財團所擁有的廣闊市場,便迅速發展,轉化為民用產業;軍工技術也在充足資金保障下持續進步。到太平洋戰爭結束,日本先后建造了29艘航空母艦。
二戰后,由于日本軍事發展受到壓制,軍工生產便藏軍于民戰車、戰機、艦艇乃至導彈基本都可由民企迅速轉產,“這也使日本的鋼鐵、汽車和電子等工業,從外表到核心零部件,形成了獨立自主的產業體系。”白益民說。
比如三井財團下的東芝,不光在家電、筆記本電腦等領域有強大競爭力,同時東芝公司還是日本防衛廳的主要供貨商之一,“它生產的半導體,是可以應用在導彈上的。”
同樣也是軍工企業出身的長虹,它的彩電第一條生產線是松下提供的。“從此以后,長虹就沒有離開過日本,三天兩頭往日本跑,干嗎?要去采購人家的零部件。”白益民說。
2011年全球企業投資研發排名顯示,豐田以77.54億歐元居榜首,第2位是美國微軟,第3位是德國大眾,韓國三星位于第5。排名最靠前的中國企業是華為,位于第41位。而按國家和地區分,這個排行榜的前100家公司,美國34家,歐盟29家,日本25家。
“在這些方面,中國企業需要向日本學習,學習日本企業的危機意識、長期的技術研發投入。”白益民說。
或許,寧波慈溪大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生產、擁有獨立知識產權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
這種轉基因新材料被軍迷形象地稱為“蜘蛛絲”,主要用在防彈衣上。
“2003年,伊拉克戰爭期間,30多名英國人與100多名伊拉克武裝分子相遇,對方使用的是AK-47自動步槍。有3名穿了大成防彈衣的英軍中彈,一個人中了7發子彈,(人)很好;還有一個中了12發子彈,防彈衣很好,但是頭部中彈,死掉了。中了7發子彈的士兵退役后創辦了一個網站,說中國大成防彈衣救了他的命。”
大成公司老總陳成泗對流傳于網絡的這段故事津津樂道,“這一下子市場就打開了,現在美國人也來買,德國人、法國人也來買了。2004年公司賣出了4萬套防彈衣,而今年銷售訂單已經有15萬套,僅英國就有2萬多套,總銷售額2億多元。”
但很少有人知道,“蜘蛛絲”從開始研發到打開市場,陳成泗前后花費8年時間。長期的研發過程,讓看不到前景的骨干人員大量流失,也讓大成公司這家民營企業瀕臨破產,但陳成泗的堅持,讓他的產品得以與美國、荷蘭、日本三井公司的產品齊肩并行。
這就像李才元所說,中國必須臥薪嘗膽,力求在新興戰略產業上實現突破,進而在即將到來的“新技術革命”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獲得真正的“競爭優勢”。